文章我自甘淪落 不覓封侯但覓詩

大梁需要什么样的皇帝?一个以萧景琰为中心的政治分析

*本文算是萧景琰中心向的分析,兼及梅长苏的各种策略根源讨论。

本来是写另一篇文中途想讨论的问题,发现它太复杂干脆独立成篇。

 送给 亲爱的@蕨草 

我在码给你的赠文你还伤害我23333333

——————————————————

 

一、“苏某看重的是  殿下的心性  与那两位不同。”

 

最初电视剧琅琊榜火起来时我内心是拒绝的,才被安利过北平无战事没多久不想看剧,但是在同系师兄铺天盖地的截图安利之后,一时好奇把这部剧选为陪家人看的假期档。

当时发挥作用的截图,内容就是“殿下的心性”。

我感觉自己已经有一个世纪没有在政治剧中看到人谈论统治者的心性了。话说最初看到这里还以为苏哲这句话是在给当权者看病时说的

我今天想论证的就是,赤焰案之后,大梁需要的必须是萧景琰这样的君主,不是为了翻案。

根本上想说的是,《琅琊榜》不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而是一个正宗的治国故事,即使剧中毫无烧脑权谋。权谋和政治的区别,就是政客和政治家的区别。

有人说誉王比靖王适合当皇帝,这话真的不对。誉王在朝中结党营私,调停上下笼络人心,这是政客,不是政治家。他为了扳倒太子,能够同意炸私炮房毁伤多条人命,就足以说明他不够格。

也许这种看法会遭到反对,比如大丈夫就该不拘小节,再比如当皇帝需要更高的情商和智商。

首先,那些不拘小节通过各种方式上位的雄主,伤害对象是和自己一样的用过失的从政从军者,而不是无辜百姓。私炮房只是用来私造烟花捞钱,他为了揭发这条财路宁可杀人,上位了也是无为守成、残害百姓的时候多,当然前提是誉王要能守住。

其次,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正题,即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商和智商。

靖王绝对不笨,从他靖边那么多年就能知道。他从小和林殊与霓凰这两个将门之后玩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也去带兵,在皇子中是孤例。兵法是智商鄙视链中很高的一环,也就是说,军事家的身份,决定了靖王智力够格,也正好决定了他在靖苏相识初期的态度。

他是经常处于战争状态的人,只需要处理唯二两种关系,就是毛曾经在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之前说过,政治是调和不同的人在同一社会按序生活的学问,牵涉到很多种关系,而战争是通过武力手段扭转意志和生存问题的途径,只要搞清敌人和朋友两种关系。

说白了就是,军事是生存智慧,政治是生活智慧。军人保家卫国,只需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足够清楚就可以了。

幸运的是,梅长苏的朋友都是足够清楚大是大非的人。江湖盟主不可怕,但如果朝中三个军人都是他的朋友,那就非常可怕了。


二、“你又不认识我,怎么知道我的心性?”

 

剧中开篇靖王在朝堂是没有朋友的。梁帝残酷打击赤焰军,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穆王府与林氏联姻,所以霓凰无论如何都只能疏远靖王。蒙挚能经过赤焰案而不受牵累,仍然掌握重要军权,已经说明他生存智慧过硬,他也不会走近靖王。朝中一半是太子的人,一半是誉王的人,没他的份,他就只是梁帝手中一把对外的刀而已,看起来毫无政治前途。

但是,靖王再怎么说也是皇子,他见过政治斗争,就会更加抗拒被招揽或者被当刀使。在誉王和太子的争斗过程中,只有谢玉以一品军侯的身份暗中支持太子,另外三个重要的军权掌握者靖王、霓凰、蒙挚,都与夺嫡纷争无涉。

苏哲本来不想靖苏关系搞得复杂,他是想要成为靖王朋友的,所以才会开门见山地表示,“殿下的心性与那两位不同。”

但靖王的回答——也许很多人没觉得多有意思——非常耐人寻味。

他说的是:你又不认识我,怎么知道我心性如何呢?

我喜欢这句“你不认识我”,它正好表明靖王的品质足以当皇帝。

古希腊语中“认识”包含非常亲近的意思,因为它有理解、认同、赞赏的含义,古典心性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他当时是在一个需要朋友的状态,誉王会不计一切代价、尽可能地将所有人变为自己的“朋友”,因为誉王的态度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有意思的是,蔺晨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两次强调“我不认识靖王”、“我不认识林殊”,而且都是在挚友梅长苏面前。)

梁帝极端猜疑军人,因为自己就是兵变上位。誉王和太子为了讨梁帝欢心,首先是要让他放心,因此都绝对不能在明面上沾染手握兵权的人。

想象一下,如果梅长苏没有幸存,由誉王或太子中的一个人上位,靖王会怎样。

可以想见,靖王很有可能做的一件事,就是以平反和裁撤悬镜司为效忠条件,等到一个国家危急的时机。他同样需要小心把握权柄。

但是太子登基之后肯定不会同意。因为谢玉是太子党,他在新朝就是第一功臣,他推太子上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太子比誉王容易掌握。誉王性情极似梁帝,无论智愚,都没那么好操纵。太子意志不坚,容易受四方八面的诱惑,不像萧景禹可能陪梁帝一道打过天下,责任感很弱。谢玉是一品军侯,有一点点军权,虽然不多,誉王完全没有,所以出兵靠皇后。所以如果林殊没有活下来,靖王应当选誉王,没那么懦弱又对孝道无所谓(三年不改其道,梁帝去世之后翻案属于不孝)。选誉王,他日手握重兵还有条件好谈,这也是梅长苏顶着仁兽麒麟之名还在明面上扶持誉王的的原因。如果只为复仇,他不会上来就选择和谢玉直接对跳。对跳风险太大,复仇者会把复仇对象放在最后解决。但他更重要的目标是换皇帝,而且身体原因不允许战线拉太长,所以看似稳妥,步步都是险招,胆色远超一般人之上,林殊的作战风格并未改变。

哪怕誉王明确知道谢玉是太子党,谢玉也不会担忧任何一方上位后自己的情况,因为誉王比太子更理解敌友问题。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梅长苏才很有把握说服誉王伸手帮靖王(事实上,帮了很多。)而靖王就从来都不是个便宜朋友。他对苏哲不好,只会让梅长苏更放心:成为他的朋友并不容易,一个既不容易结交为友也不追逐世俗利益的人,在当时冗官而且国富民穷的大梁,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君主人选。他不能懦弱好操控,这样无法抵御外侮;也不能雄猜重私利,这样只能让大梁坐以待毙。因此梅长苏与其说是回来复仇,不如说是曲线救国顺便复仇。

 

三、他首先才是军人,其次才是皇帝

 

梅长苏自己原先也是军人,他在入京辅佐靖王之前,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他先跑去北燕辅佐六皇子当了太子。

北燕,在南北朝大体对应的是北魏。北朝关键特点,就是军政一体、军功进爵。在北朝占据政治首要地位的,是在帝国扩张阶段立下军功的鲜卑贵族。

林殊本来就会带兵,又跑到北朝去跟一大票军人打交道,不仅如鱼得水,而且会增长经验。

立法的经验。

北朝法律体系大体学南朝又学得不像,整个法制混乱,最高仲裁机构经常被架空,都是有过军功的老兵油子胡乱说说。梅长苏偏偏选没什么军功因而不引人注目的六皇子上位,就是为了调和北朝社会各种问题。

在军功说了算的社会,要让北燕六皇子上位,必须通过他的手解决北朝社会问题:

律法严明,修史与建设礼乐,顺手帮忙传播下佛教,解决胡汉关系等民族融合问题,协调太子监国制度与留台制度,祛除旧鲜卑贵族陋习,解决以侨郡侨县为代表的户籍混乱问题,解决均田制的漏洞。(以上均系个人的史实向推测)

总结一下就是:文化建设与制度完善。军事国家缺这些。

所以才要说梅长苏是国士。他不至于在北朝趁机捣乱削弱人家国力换个人就跑,而是真的帮助北燕搞国家建设,去为北朝人民做贡献,从中找到军事与文艺的调和点。

回到南朝这边,会发现兰陵萧本非南渡大姓,也是靠军功起家逐渐转型为典型士族。剧中梁帝靠兵变上位,滑族女性独特优势在于善战,都暗示了大梁继续生存下去的条件,是一个懂军事的统治者。

因为靖王的特殊身世,决定了他的朋友都是军人,但教养他的是皇长兄祁王。可以想象,祁王作为预备的接班人,不可能教导靖王为君之道,如果没有赤焰案,靖王也同样会去带兵,成为祁王手中的一支劲旅。

祁王原本是最理想的皇帝人选,但他陨落了,那么其次最佳的选择就是军人。下一局开盘的时候,北朝是文主,南朝是武主,很可以平衡一段时间。

这是梅长苏通过当时视野最广阔的琅琊阁,能够做出的最好安排。

靖王在祁王身边长大,一旦转变思路,就可以模仿祁王的视角来仲裁。

 

四、“因为靖王是最好的”

 

梅长苏是个老江湖而林殊不是。走江湖,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并恩威并施让人听命于己,这都是拿捏人心的手段,是贵族和统帅原本用不着的手段。

这些手段,蔺晨一定懂,但他不屑用,靖王一定见过,但同样不屑用。

但梅长苏不得不用,必须要用。

有件事很奇怪,梅长苏劝誉王时重点都围绕在“不能失去陛下圣心”这一点上,很合誉王口味。但以他的聪明和对萧景琰的了解,在卫峥被捕那样一个关键时刻,他劝靖王的第一句话,同样是“不能激怒陛下”。

在这种情况下萧景琰的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论有没有静妃一事的误会,当时情况下梅长苏这么说话都会造成靖王的不满,因为他像所有外人一样,丝毫不照顾靖王的关注点,而是仅从靖王的个人利益出发去分析问题。

叉开来想,梅长苏到底想不想救卫峥?

他当时还没想好。

组织劫囚的是盟中人自己,不是梅长苏。

很多这类事情,对梅长苏而言属于天命,他善用谋略,也知道谋略最终还是要看命运。因此他面对这个意外,首先选择的是继续以此训练萧景琰成为君主,救出卫峥不会是他打算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

梅长苏早就想拿赤焰案开刀,却绝对不是试探那么简单。

只要靖王的性格还仍然是听到赤焰案就炸,对大梁未来皇帝的试炼就还没有结束。

操作上说,皇帝完全不必顾及他人感受,他可以爱怎么想怎么想,爱怎么说怎么说。

但是真正的君主,一定要学会低头,而且要真的低过头。最直接的一点,比如储君对现任君主。萧景禹各方各面都像一个君主,可他当时还根本不是,这才决定他最终当不了君主。跟梁帝讲道理要裁撤悬镜司,低头这一关他就没能过去。

靖王资质比祁王少差,却也是仅次于祁王的好人选,但不管他有多适合当皇帝,只要这一关他没过去,就当不了。

从一般人的观点看,坚信赤焰军的清白,坚持亮出自己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好,但在另一种意义上看这同样是种习气和执着。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最好的君主,必须要学会哪怕面对邪恶也不动声色。如果一个皇帝对佞臣破口大骂当场揭穿,政治生命同样不长远。他必须是最高仲裁者,对大部分是非,不亲自介入,君主必须是永远不能站队的人。他不能让自己的喜好和性格过于外露,要学会不咸不淡地接受讨好,要让人难以猜透自己的心思,不是为了掌控天下,只是为了不让最高仲裁者像凡人一样受权谋之士的掌控。君主同样是君子,但必须是皮里阳秋的君子,不能将对任何事的主见讲太明。因此古人要称君主为天子,除了加给君主至高的权威,关键是向君主要求高深的渊默。

兵不厌诈,萧景琰不会不懂谋略,但那都是对敌人。对霓凰之类的朋友,苏哲也要求他“该利用还是要利用”,这就难以接受。但君主必须是在某种意义上泯灭敌友的人。满朝文武,没有人应该是皇帝的敌人,但也最好不要让人知道谁是他的朋友,只能对所有人玩点心术。

萧景琰痛恨谋士把自己当刀使,他的这种痛恨来源于恐惧。在内心深处某个角落,他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忠直极易为人所用,所以才多年保持孤独的习惯,宁愿做一把生锈的刀,也不能让人握着自己砍瓜切菜。

他不会对苏哲印象好,因为苏哲逼迫他去观察人心并与之周旋,逼他收起自己孤立的习惯,桩桩件件都在逼他做自己绝对不擅长的事。

此时精神上净网出于绝对弱势,他一遍遍地强调“我不能够”,而苏哲一遍遍告诉他“你只能这样”。

这个锻造过程非常痛苦,与被锻造者和锻造人都是如此。这才是梅长苏坚持不愿让靖王知道自己就是林殊的原因。

萧景琰和林殊是亲如兄弟的好友,如此亲缘关系,只会给君王教育带来重重阻碍,亲人之间太多事可以通融,一旦不能通融,就会失去束缚力。举个很歪的例子,王夫人早就打算要把袭人嫁给宝玉,却迟迟不从明面上过,只因为袭人一旦换了位置,对宝玉的约束力就会大打折扣。只有换个位置才能畅快地逼迫对方做不愿意的事,古人易子而教,就是这个道理。从情感上林殊更容易让萧景琰接受,但在政治斗争和君主锻造上,苏哲能做到的比林殊要多得多。

无论蒙挚还是霓凰,对此都能完全理解,所以才会帮梅长苏一同隐瞒这件事,直到靖王入主东宫之后。

回到断铃事件,梅长苏要做的事很难,他必须一边杀掉这种执着的习气,一边保留靖王作为君主所必需的的明断和正直。

那他就必须按着靖王的头低下去,明知这样的话踩到他容忍的底线,还是要坚持去逼迫他。

实在不能低头,也可以。

那就让他学会撒谎。

蔺晨教飞流:没有学会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梅长苏逗飞流的时候,飞流怒答:还不会!

这是一个重要的隐喻。梅长苏需要靖王在必要的时候学会撒谎,学会隐藏自己的观点,甚至在需要的情境下要伪诈一点。让坏人学好,不可能,让好人学点技巧,再难也是可能的。越是志虑忠纯,越不能总是想说什么说什么。这又很危险,大部分人只掌握了这项技巧却动机不纯,而苏哲在关键时刻的种种表现,更容易给靖王造成他只会玩弄心术的错觉。

卫峥之事是一剂猛药,让靖王惊觉达到目的同样需要繁多的方法,他在政治上才真的开始成长。等到九安山之变,他已经能够在保持品性和与人周旋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具备成为君主的所有条件了。

我有时会觉得,让靖王迟早有一天知道自己的身份,同样在梅长苏的计算之中。大功告成的时候林殊需要重新出现,才能完成这次教导。林殊是跨越过生死的人,以此引导靖王产生对一切人事纷争的出离心,给他这种震撼,才能保证他不会在将来的统治中渐渐舍本逐末,耽于玩弄权术操控人心。而梁帝断言靖王也迟早会和自己一样,也是由于他无缘领会到这一层,以为林殊的境界还停留在复仇翻案上。梁帝只是人君,不能为天子。而今后靖王登上帝位,对一切都会试图用更超越的眼光去看问题。在他最终完全地“认识”了苏哲之后,就再也不是大梁君主的次佳人选,而成为完全的君主本身。


END

延伸阅读:梅长苏单人分析

————————————————————————

ps.觉得这篇可以给cp产粮提供参考所以蹭了tag,但是个人目测不会在坑里产粮只能吃,所以专门吃cp的朋友慎fo:-)个人倾向的话,吃,完全无差,杂食。

评论(48)
热度(281)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江东浒(九粉万勿关注为谢) | Powered by LOFTER